我对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负责人戴竫斐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亚马逊不会去引领什么,而是跟着卖家的需求走。”这个心态在普遍喜欢“吹牛”的互联网语境下显得很特别。实际上亚马逊以服务者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为卖家不断提供工具与技术的创新,打破地理疆域,通过跨境电商出口让卖家直接触及全球的消费者。这也构成了亚马逊在中国出口电商中的独特节奏与标签。
比如,在中国卖家心智中,亚马逊平台是有更高的产品门槛的,重视用户评价的平台氛围,无形中产生了注重产品质量与创新的导向。据亚马逊全球开店的数据,中国卖家的销售额中有60%来自过去12个月内创建的新产品;排名前10000的热卖商品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卖家在过去12个月内创建的新产品。这对于商家是一种快速迭代的竞争环境。
亚马逊北美第三方业务负责人Pete Sauerborn对中国卖家进入当地市场给了三条建议:注重商品质量、优化详细页描述、重视用户反馈。这实际上是一种导向效应,告诉卖家美国消费者喜欢什么;平台把卖家引导到什么方向上去。比如你首先要有过硬的产品,而不是一上来就打价格战,或打国内那套刷单的主意。
在产品背后,品牌诉求在这一代出口卖家身上体现得很强烈。上述公司安克创新的人说,他们的诉求很明确,建立一个品牌,并依托一个平台让品牌沉淀在当地消费者中。BrandZ统计的中国出海品牌50强中所有的消费类品牌已入驻了亚马逊。在这个潮流下,亚马逊今年上线“品牌+”策略,在商标注册与保护、商品代码追踪、平台广告推广、远程配送等方面为卖家提供服务。而广告业务的规模提升正是导致亚马逊营收结构变化的主因之一。
亚马逊在印度以自营站点运营,在中东以收购的本土电商Souq运营
目前,安克公司的产品已进了亚马逊的8个海外站点,上周亚马逊全球开店又宣布针对中国卖家增开印度和中东两个站点(面向中国卖家开放的海外站点增加到12个)。他们公司正在看印度的机会,希望进入更多海外市场。她说,“Amazon先行”(跟着平台的节奏去渗透细分市场)的好处是,平台可以先去当地市场趟路,解决合规等问题,尽量提供给卖家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方案,这样卖家就可以在规则和流程上节省出精力,更关注产品的本地化研发。这也可以让公司增加技术岗位的比例,影响卖家的人员结构。
我的感受是,目前出口电商的比拼已经发展成一种平台生态的比拼。像海外仓、干线物流、卖家后台、翻译工具、本地客服等,这些慢慢成了“标配”,是基础设施;随着卖家诉求的改变,像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合规、研发团队对接、开发者培训、全球市场的布局等,平台最好也能提供给卖家。比如上面提到的卖家需要Alexa智能语音或者AWS的某种存储服务。比如如何进入国家密布、消费水平高但宗教传统敏感的中东地区?
显然这已经不是单纯一个渠道可以提供的,所以说是生态范畴,也是跨境电商发展到精耕细作阶段后,大平台的价值优势所在。
文章来源:https://www.ikjzd.com/articles/12885
原标题:亚马逊与中国卖家的“相互成长曲线”
关键词: